临终关怀与佛教
来源: | 作者:proc42da8 | 发布时间: 2016-06-23 | 25133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自慕亚芹《临终关怀与佛教》
一、什么是临终关怀?为什么我们需要提倡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一词是由英文Hospice转译而来的,其愿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所”、“安息所”等。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顾、善终服务、姑息照顾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世界公认权威性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把Hospice解释为“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临终关怀的特点是强调对疼痛和症状的控制,让患者生活在家中或一个像家的环境中,舒适地有尊严地度过自己剩下的一段时光。
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Hospice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延伸:作为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协助慢性病人在其临终时期,仍能舒适地维持满意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从人之常情、人之亲情和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身在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点去满足他(她)心底的或最后的愿望,这就是具体的临终关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而同时中国每年就有约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如此巨大的数字,怎不令人万分吃惊?在吃惊的同时,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减轻将要死去的人的痛苦和失去亲人的人的悲痛,这就迫使我们把发展临终关怀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我们的国家日益需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这一事业。
二、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
在介绍佛教(此主要指中国的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80岁的郑奶奶是一位居士,来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已是胃癌晚期,癌细胞全身扩散。有着佛教信仰的郑奶奶对大夫的心理治疗是完全接受的,并以她自己的观念坦然接受死亡和理解死亡。她认为,生命是轮回,是一个周而复始的产生与终结。今天的去世就是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因此应当愉快地接受。郑请求医院别给她治疗了,她要求医院帮她请来她的居士朋友、教友,为她助念。在佛教特有的助念仪式中,几十名居士为她念念有辞地助念,伴随着磬、跋、木鱼的缭缭之音,颇为动听。郑似乎忘掉了一切。第二天,松堂医院院长李伟放心不下,走近她问,“郑奶奶,你身上还疼不疼呀?”郑看看李伟,对李院长摇摇头说,“我不疼了。”第三天,李院长又问,“郑奶奶,你渴不渴呀?”郑认真地答,“不渴呀!”“那饿不饿呀你?”李院长又问。郑也答,“不饿呀!”第四天,郑愉快而舒坦地告别了人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居士因为自己的佛教信仰使她从容、舒服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恐惧、担心、痛苦的离开人世界的。现实生活中临终病人的临终意识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有对生的留恋,有对死的恐惧;有对亲人、友人感情上的牵挂;有对事业、理想未竟的遗憾;有对自身道德过失的悔恨;有对世态炎凉的怨恨。还有的人因为平时作恶多端,谋财害命,临终时还会出现幻觉,会幻见被害人的亡灵前来索命。总之,病人在临终阶段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极大波动,甚至精神十分痛苦,而这一切又不是医学所能帮助他解脱的,而如果临终病人是一名宗教徒,那么在他的临终意识中又会有其所信仰的宗教关于死的特殊内容。怎样解除这些人的各种反应和幻觉让他们走的踏实?我们可以从佛教那里吸取营养,以便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的精神。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临终关怀的精神性资源,而且,也有着许多具体的临终关怀的操作。例如佛教净宗的教义与修持在正视死亡方面早已浑然一体,这是社会上所有“临终关怀”方法所望尘莫及的。印光大师写的《临终三大要》第一:善巧开道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也告诉我们对于临终之人应当怎么做。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讲稿中就从病重时、临终时、命终后一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对于一个即将要去世的人,我们健康的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安心、舒服。
佛教这些关于临终助念的观念及操作一般都能给病人及家属极大的安慰。一方面,病人觉得“死”并非一种人间最大的痛苦,而是摆脱世间之生老病死之诸苦,“往生极乐”的中介和桥梁,这样他或她便能面对死亡无所恐惧,安心而去。另一方面,对病人家属而言,亲人的逝去也并非烟消云散,什么都丧失了,此死是亲人们脱离了苦海,往生至更幸福的彼岸世界,这有何不好呢?由此他们也获得了接受亲人去世的精神力量,免于亲丧的极大痛苦及不安。如果病人及家属虔诚信佛,应该说这种行为对两方面的人都会有极大的安慰作用。
我们佛教虽然有这么多的关于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没有发扬光大,“临终关怀”是大约十年前在台湾佛教界开始使用的翻译名词,即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够保持精神的安祥宁静,如此带有人性尊严而安然告别人间。不只是在临终关怀上,就是在其他的救济工作中也远不如其他的宗教。傅伟勋曾说过“那时我又感到,向以菩萨的大慈悲心号召的传统的大乘佛教,在世俗人间的实际救济工作,远远不如耶教之所作所为。为何在种种公益事业,如办学校、盖医院、救贫救灾等等,佛教始终落在耶教之后?是传统佛教之眼高(理论高妙)手低(实践不足)的问题。”由此看来我们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为了让每一位病人走的安祥,我们必须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的理念,而不能让其保存在佛教的经典中。
现在我们社会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负担相应的加重,为了让死去的人走的安祥,让健康的人活的安心、我们现在佛教的工作人员是不是学习一下基督教的牧师,能够走出来安抚临终之人,以减轻健康人的负担。当然需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或者是在寺院内设立一些客房专门用于临终关怀,这样既可以更好的发挥佛教的优势。当然,鉴于中国的现状与国情,还可以采取佛教与相关临终关怀医院的长期性合作,把僧人纳入到实施临终关怀的群体中去,以此让佛教徒的临终病人获得临终前的精神慰藉。

摘自慕亚芹《临终关怀与佛教》

一、什么是临终关怀?为什么我们需要提倡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一词是由英文Hospice转译而来的,其愿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所”、“安息所”等。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顾、善终服务、姑息照顾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世界公认权威性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把Hospice解释为“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临终关怀的特点是强调对疼痛和症状的控制,让患者生活在家中或一个像家的环境中,舒适地有尊严地度过自己剩下的一段时光。

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Hospice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延伸:作为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协助慢性病人在其临终时期,仍能舒适地维持满意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从人之常情、人之亲情和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身在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点去满足他(她)心底的或最后的愿望,这就是具体的临终关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而同时中国每年就有约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如此巨大的数字,怎不令人万分吃惊?在吃惊的同时,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减轻将要死去的人的痛苦和失去亲人的人的悲痛,这就迫使我们把发展临终关怀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我们的国家日益需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这一事业。

二、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

在介绍佛教(此主要指中国的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80岁的郑奶奶是一位居士,来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已是胃癌晚期,癌细胞全身扩散。有着佛教信仰的郑奶奶对大夫的心理治疗是完全接受的,并以她自己的观念坦然接受死亡和理解死亡。她认为,生命是轮回,是一个周而复始的产生与终结。今天的去世就是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因此应当愉快地接受。郑请求医院别给她治疗了,她要求医院帮她请来她的居士朋友、教友,为她助念。在佛教特有的助念仪式中,几十名居士为她念念有辞地助念,伴随着磬、跋、木鱼的缭缭之音,颇为动听。郑似乎忘掉了一切。第二天,松堂医院院长李伟放心不下,走近她问,“郑奶奶,你身上还疼不疼呀?”郑看看李伟,对李院长摇摇头说,“我不疼了。”第三天,李院长又问,“郑奶奶,你渴不渴呀?”郑认真地答,“不渴呀!”“那饿不饿呀你?”李院长又问。郑也答,“不饿呀!”第四天,郑愉快而舒坦地告别了人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居士因为自己的佛教信仰使她从容、舒服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恐惧、担心、痛苦的离开人世界的。现实生活中临终病人的临终意识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有对生的留恋,有对死的恐惧;有对亲人、友人感情上的牵挂;有对事业、理想未竟的遗憾;有对自身道德过失的悔恨;有对世态炎凉的怨恨。还有的人因为平时作恶多端,谋财害命,临终时还会出现幻觉,会幻见被害人的亡灵前来索命。总之,病人在临终阶段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极大波动,甚至精神十分痛苦,而这一切又不是医学所能帮助他解脱的,而如果临终病人是一名宗教徒,那么在他的临终意识中又会有其所信仰的宗教关于死的特殊内容。怎样解除这些人的各种反应和幻觉让他们走的踏实?我们可以从佛教那里吸取营养,以便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的精神。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临终关怀的精神性资源,而且,也有着许多具体的临终关怀的操作。例如佛教净宗的教义与修持在正视死亡方面早已浑然一体,这是社会上所有“临终关怀”方法所望尘莫及的。印光大师写的《临终三大要》第一:善巧开道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也告诉我们对于临终之人应当怎么做。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讲稿中就从病重时、临终时、命终后一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对于一个即将要去世的人,我们健康的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安心、舒服。

佛教这些关于临终助念的观念及操作一般都能给病人及家属极大的安慰。一方面,病人觉得“死”并非一种人间最大的痛苦,而是摆脱世间之生老病死之诸苦,“往生极乐”的中介和桥梁,这样他或她便能面对死亡无所恐惧,安心而去。另一方面,对病人家属而言,亲人的逝去也并非烟消云散,什么都丧失了,此死是亲人们脱离了苦海,往生至更幸福的彼岸世界,这有何不好呢?由此他们也获得了接受亲人去世的精神力量,免于亲丧的极大痛苦及不安。如果病人及家属虔诚信佛,应该说这种行为对两方面的人都会有极大的安慰作用。

我们佛教虽然有这么多的关于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没有发扬光大,“临终关怀”是大约十年前在台湾佛教界开始使用的翻译名词,即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够保持精神的安祥宁静,如此带有人性尊严而安然告别人间。不只是在临终关怀上,就是在其他的救济工作中也远不如其他的宗教。傅伟勋曾说过“那时我又感到,向以菩萨的大慈悲心号召的传统的大乘佛教,在世俗人间的实际救济工作,远远不如耶教之所作所为。为何在种种公益事业,如办学校、盖医院、救贫救灾等等,佛教始终落在耶教之后?是传统佛教之眼高(理论高妙)手低(实践不足)的问题。”由此看来我们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为了让每一位病人走的安祥,我们必须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的理念,而不能让其保存在佛教的经典中。

现在我们社会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负担相应的加重,为了让死去的人走的安祥,让健康的人活的安心、我们现在佛教的工作人员是不是学习一下基督教的牧师,能够走出来安抚临终之人,以减轻健康人的负担。当然需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或者是在寺院内设立一些客房专门用于临终关怀,这样既可以更好的发挥佛教的优势。当然,鉴于中国的现状与国情,还可以采取佛教与相关临终关怀医院的长期性合作,把僧人纳入到实施临终关怀的群体中去,以此让佛教徒的临终病人获得临终前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