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等中央6部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要求鼓励和引导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慈善政策,将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帮扶,视为补上社会建设“短板”、弘扬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专业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社工在公益慈善上的专业性、职业性和规范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民族宗教领域培育发展社会工作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如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广东省佛教协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成立了广东善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多年来在慈善服务中的经验口碑及特长承接多项政府购买服务,以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实现传统慈善服务向现代慈善服务的转型升级。
一、坚持慈悲服务理念
佛教的社会参与,主要目的有二,根本目的是要指导众生走上解脱之路,;退而其次,是要帮助众生过上幸福生活。而众生幸福的要素主要有三:充足的物质,充实的精神,较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因佛教在现代经济参与中较为有限,故佛教参与的重点应为现代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主要指自由、民主、平等、社会公正),如未能积极参与到这两方面中,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责任将大打折扣。佛教的社会参与,一方面须依据佛教的缘起性空法则和平等观、中道观的原则,另一方面要适应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规范。广东善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是在社会普遍倡导创新机制,使慈善事业与国家保障救助制度互补衔接、形成合力的新形势下成立,遵循佛教“慈悲为怀、利济群生”的精神,以“助人自助,慈悲利他”为工作宗旨,以“慈悲利他,和乐共进”为理念,通过广交善缘,追求众生平等,并以谦卑之心用心服务,以期能达成众生愿望,发展共融。通过佛教文化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者更加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珍惜社群,启发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慈悲善性和智慧觉醒的心。运用佛教“四摄”的精神来开展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深入发展,让慈善福利覆盖到更多更广的层面,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行善中来;将佛教“六和”精神运用于团队建设,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以发挥团体的力量,更好地开展服务,并在服务中传播六和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搭建专业服务平台
广东省佛教协会在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等开展综合性社区服务项目的合作尝试。2013年,根据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及发展社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广东省佛教协会因应时势需要,积极吸纳优秀社工人才,出资兴办广东善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该中心于2013年5月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成立,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接了洪桥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洪桥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东山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东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部等多个政府购买项目,为各服务点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现已形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主体,社区服务、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为协同发展的专业人才体系以及以监理事会统领全局,行政、服务总监监测运营,各项目部门具体负责的完善架构体系。此外,中心还积极借鉴多方经验,今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慈善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率领广东善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代表团对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正觉莲社属下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并与香港佛教联会进行佛学交流,为佛教社会工作服务、公益慈善事业深耕提高带来新思路和新做法。
三、开展专业服务项目
“善缘”先后承接两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后,坚持以社区、家庭为基础,坚持尊重、平等、保密、个别化的原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坚持“助人自助”,开展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康复、义工、新广州人、双拥服务等项目。以长者服务为例,中心围绕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三大需求策划组织服务,通过发挥佛教协会的资源优势,为社区长者带去社区义诊、公益慈善饭堂等服务,有效缓解长者在医疗、赡养上的迫切需求;通过组建长者书画社、培育长者歌舞队,丰富长者晚年生活;通过教导长者练习手指操,加强长者手部运动,延缓长者肢体衰老;通过开展七夕金婚活动,让长者重走“红地毯”,重温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今年6月,广东省佛教协会根据各服务点在长者服务上的需求反馈,开展越秀区长者安居援助项目,主要面向有特殊困难的老人家,因应长者的不同需要,在长者家中加装助力扶手、座厕、更换合适的床等,以改善长者的出行和居住条件,同时消除长者家中的消防隐患。项目推出以来,深受长者欢迎,在短短3个月之间,就完成了40户长者的住宅安全改造,尤其有效解决了广州老城区长者在老旧房子中的生活及安全问题。此项目将根据需求情况适时向荔湾区等其它地域推进,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长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并非一帆风顺,广东省佛教协会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诸如社会认识不足、购买经费有限、专业社工难招等问题,在今后的日子里,广东省佛教协会继续将扶贫济困作为公益慈善的重点领域,并逐步在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下功夫,不断探索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注意营造公益慈善氛围、建设公益慈善文化,弘扬佛法中的慈悲和博爱精神,为公众谋福祉,为众生寻解脱。